查看原文
其他

揭秘:双莲荸荠的三生三世……

2017-04-27 当阳电视台
点击上方“当阳电视台”可以订阅哦!

“荸荠多少钱一斤?”“削好皮的,10块一斤,这是当阳有名的双莲荸荠。”近日,宜昌街头随处可见推着三轮车卖荸荠的,商家都自称是双莲荸荠。因为口感脆甜,在春夏之交,丢一颗在嘴里,解渴又解暑。这果真是双莲荸荠吗?

24日,三峡晚报的记者直奔我市王店镇双莲村展开调查。事实上正宗的双莲荸荠早在春节前就被排队等候的车辆“抢”光了,“根本上不了市场,产量太低。”世代种荸荠的64岁老人贺常堂说,现在市场上卖的都是杂交荸荠,或从外地引种的普通荸荠,“但绝对不是双莲荸荠。”

贺常堂在田里挖寻双莲荸荠

有着300多年种植历史的双莲荸荠,如今的生存环境急剧萎缩,“挽救双莲荸荠迫在眉睫,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,在我们手里绝迹。”今年已85岁高龄,双莲农科所第一代专家陶思昆奋笔疾言。

前世  一段凄美的殉情传说

追溯双莲荸荠的源头,还有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。

很多年以前,双莲老街住着两户人家,一户姓罗,一户姓李。罗家有个儿子叫罗小郎,李家有个女儿叫李小缓。两家大人往来亲密,小娃感情也好。这年,罗小郎十三岁,李小缓十二春,两家大人商定结下亲事。

哪知过了三年,发生一场火灾,烧掉半边老街,罗家人从河上逃得性命,人是脱了险,但房子家底都烧没了。李家住在罗家对门,火烧时也吃了一惊,幸好东南风帮了忙,房子无碍,没有烧掉家底。后来眼看罗家生活艰难,李家想去退婚,但碍于面子说不出口。李家不去退,罗家不来迎,又拖了三四年。李小缓看在眼里,愁在心里,每日以泪洗面。

那一年元宵节,双莲老街的男女老少都上街观灯,李小缓也和几个女伴一起去。龙灯舞过,抬头见到了罗小郎,只见他衣裳单薄,形容枯瘦,李小缓心一酸,眼泪簌簌往下流。两个人一前一后,相随离开闹市,来到一座石桥边,罗小郎犹如乱箭穿心,抱着小缓哭道:“小缓,你爸妈想退婚,我早有耳闻。只恨我没有钱迎娶,就是你过了门来,我也无法养活你啊,看来你我今世夫妻无望,只求来世了。”李小缓哭着说:“阿郎哥,今生今世不能成夫妻,但愿你我死后结鸳鸯。”说完,紧紧抱着罗小郎,二人一起跳进了塘河。

到了第二年六月,在那塘河桥边,生出几片荷叶,还开了一株并蒂莲,这是千年难见的奇事。县官老爷知晓后,命人围堰筑堤,车水挖土,一探究竟。当水车干后,只见河底有两具遗体,一男一女,互相依偎,那并蒂莲就是从这对男女的嘴里长出来的。有人认出这正是罗小郎和李小缓,县官了解内中曲折后深受感动,吩咐将这两具遗体合葬在一起。后来,为了纪念这对情人,这座桥被称为双莲桥。在桥边又修了寺庙,名曰双莲寺,供香客拜佛朝香。

话说,玉泉寺后面的玉泉山流下两股清泉,一股向东,一股向西。向东的在山脚下汇聚成池,池中涌出粒粒“珍珠”,这便是闻名的“珍珠泉”。向西的一股泉水也有“珍珠”涌出,但来观者甚少,当地老百姓便用西泉培育出一种地下“黑珍珠”供人品尝,此物便是双莲荸荠。那时,双莲寺佛事兴旺,远近的香客拜佛朝香,拜了菩萨再买荸荠,双莲荸荠从此远走四方。

今世  一场与西瓜的旷世绝恋

46岁的汪成军是当阳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书记,与双莲荸荠打了数十年交道,“走,我带你们去找找双莲的遗迹。”“双莲街,两头翘,家家户户都卖米”,民谣传唱至今,双莲老街犹在。从街头走到街尾,如坐滑滑梯一般,呈U形,所以“两头翘”。汪成军说,双莲乡以前是连接宜昌荆门之间的交通重镇,老街上商贾云集,来往旅人都要在此歇脚,“地理上的支点作用,让双莲荸荠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。”

2001年乡镇合并,双莲乡并入王店镇,双莲现在是王店镇的一个村。双莲老街也早已褪去昔日的繁华,唯留石桥古井斑驳了岁月,婆娑了时光。“这就是双莲桥。”汪成军指着一处石拱小桥说,“桥两边原矗有石栏,现在只剩洞眼。”村里老人都相信,这里就是罗小郎和李小缓殉情的地方,“以前发过大水,所以石拱桥中间有块龙头石往外凸出,镇灾用的。”

与双莲桥相隔不到百米,就是双莲寺所在地。荒草萋萋中,坐落着一座沧桑的老屋,“这里就是双莲寺,遭毁后原址上建起了农机站,现在已经荒了。不过寺庙的古井,至今还在。”汪成军带我们来到古井旁,井水依然清澈,今人仍在打井水洗衣做饭。摸着沁凉厚实的井壁青石,心里都会泛起一泓时光,想起那个凄美的殉情故事。

传说毕竟只是传说。据《当阳县志》载,双莲荸荠早在清朝就有了,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,最早产于双莲乡境内的双莲寺东南面的两畈水田里。站在高岗上,汪成军指着眼前的两畈水田说:“这里就是双莲荸荠的发源地,可惜很多年前就改成水稻田了。”

因为土层深厚,水系丰富,荸荠在双莲有了无与伦比的生长环境,“我们周边其他乡镇也种荸荠,但甜感就是不如双莲。”汪成军把这归功于水好。泉河、白河纵横交错,汇流成玛瑙河的源头,水质清洁无污,“至今双莲西泉仍在汩汩涌出,一厂家依泉而建,把这股泉水开发成饮用水,我们今天喝的水,就是西泉的水。”

 说起双莲荸荠的发展,也是几经沉浮。双莲荸荠的第一次发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户由自种自食变成小规模种植,但在“以粮为纲”的大背景下,种水稻仍是第一要务。进入九十年代后,荸荠与西瓜搭上亲家,迎来它最辉煌的十年。冬天收获荸荠后,栽下西瓜苗。夏天收获西瓜后,再移栽荸荠苗。荸荠与西瓜的旷世之恋,成就了双莲西瓜和双莲荸荠的江湖地位。“那时全乡双莲荸荠种植面积达最高峰4000多亩。”

到了新世纪,轮种多年的西瓜患病害绝收,西瓜与荸荠的恋情告吹,随着西瓜产业的退出,现在荸荠主产区面积也缩水至2000多亩,“并且只有一半是双莲荸荠,另一半是杂交和普通荸荠。”

来世  一份孤独终老的历史命题

双莲村八组的贺常堂老人世代种荸荠,“以前种了一两亩,现在只有半亩荸荠。”因为儿子女儿都在外工作,老伴身体也不好,贺常堂种荸荠越来越力不从心。

24日下午,贺常堂扛起他的“三叉戟”(挖荸荠的专用工具),来到田里挖冬天采剩下的荸荠。一铲子下去,仔细翻了翻,果然还扒到几颗,“这个是双莲荸荠,这个是杂交荸荠。”即使沾满泥土,贺常堂一眼也能辨别出来。“辫子长,屁股尖,颜色红”,贺常堂说,双莲荸荠的特征就是上部顶端的聚生芽很长,下端脐部较平或凸出,皮色呈红褐色。而一般的杂交荸荠聚生芽短,下端凹,皮色黑。“主要是个头,杂交的比双莲荸荠大一倍,但价格只有双莲荸荠的一半。”
    谈起双莲荸荠,贺常堂是又爱又恨,“大寒节气开始挖,再光着手一颗颗捡,两手冻裂扎得疼。”过年前一周,宜昌、武汉的车子就在村里排起了队,等着买双莲荸荠,5块钱一斤,“没那么多货,不上市场就卖空了。”

虽然双莲荸荠价高味甜无渣,但贺常堂还是愿意种杂交荸荠,“它产量高,果子大,好种好收。”贺老坦言,现在他田里有一半都是杂交荸荠,而且全村种双莲荸荠的人越来越少,“人工劳力太大,都耐不活了。”

为了保护双莲荸荠,2014年,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双莲荸荠申报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划定双莲、严河、白河、泉河等村为双莲荸荠生产保护地域,其中双莲村为核心种植区。“仅仅这些还不够,对双莲荸荠提纯复壮迫在眉睫。”曾在双莲农科所驻村研究多年的老专家陶思昆和汪成军想到一块了。面对杂交荸荠的普及,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双莲荸荠正在退化和变异,提纯培育双莲荸荠,恢复它的本质特点和原始谱系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命题,“我们要努力完成这一命题,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,不能在我们手里孤独终老。”

双莲寺的古井

双莲石桥

双莲寺原址建成农机站

其他人还在看

☞ 大饱眼福!当阳市知名书画家为当阳电视台创作的书画作品,让你一次看个够!

☞ 当阳人的骄傲!我市再添两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!

 【点赞当阳】公路蓝图绘就当阳美好未来,为忙碌的公路人点赞!

☞ 【视频】当阳最适合文艺小资们的慢节奏餐厅就是这里啦!——《小慧带你逛当阳》第15期

来源 三峡晚报

长按识别二维码,关注我们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